自2008年引入中國以來,尖烽時刻?賽事已成為一項知名度極高的國際性商業(yè)模擬大賽,目前已在國內成功舉辦了十七屆全國比賽,吸引了全國近300所院校、超過數十萬名學生參與。該賽事旨在通過互聯網形式及高科技平臺,培養(yǎng)具備戰(zhàn)略領導力、數字分析能力、跨界整合能力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理念的復合型人才。
第17屆尖烽時刻賽事分為三個階段:2024年12月的初賽和復賽在線上完成,包括模擬決策與案例分析;2025年3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全國總決賽,則涵蓋了模擬比賽、英文團隊介紹和商業(yè)演示答辯環(huán)節(jié)。此次賽事共吸引超過2000支隊伍報名(不含省賽、校內賽),經歷初賽、復賽的激烈角逐,最終109支隊伍晉級全國總決賽。其中包括來自中山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西安交通大學、天津大學、四川大學、同濟大學、南開大學、廈門大學、重慶理工大學等68所院校的69支MBA/研究生組參賽團隊。
重慶理工大學MBA學院在此次比賽中表現優(yōu)異,四支參賽隊全部進入復賽并獲等級獎。其中,由余知謙、牟鈺涵、余意和李丹組成的“扶光爭輝”隊在全國總決賽中脫穎而出,獲得全國一等獎。由馮禹銘、王幸欣、曹慧鑫和劉洪麗組成的“扶光士繼”隊,宋可欣、唐強忠、冉萬富和王煬崧組成的“做的Strategy全都隊”隊和宋可心、賴戍平、于婷婷和黎萬喬組成的“揚帆起航”隊獲得全國三等獎。
在北京師范大學參加全國總決賽的過程中,“扶光爭輝”隊憑借比賽中的優(yōu)異表現,贏得了西安交通大學、新疆大學、北京體育大學等同組參賽選手以及大賽評委們的認可和肯定。在比賽間歇,參賽師生熱情地與來自全國各地的MBA師生交流,積極傳播重理工MBA品牌,傳遞重理工聲音。
重慶理工大學MBA學院踐行“學科融通、產教融合、知行融升”MBA人才培養(yǎng)理念,將賽事化作為MBA人才培養(yǎng)的重要路徑,注重通過實踐實訓活動培養(yǎng)學生綜合能力,組建“學科融通”的教練團隊,堅持“產教融合”導向,利用模擬企業(yè)經營環(huán)境中的各種決策變量,將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,有效提升MBA學生的實戰(zhàn)能力和合作精神,切實培養(yǎng)“知行融升”的高質量MBA人才,聚力打造具有顯著理工類高校特色,深刻重理工學科烙印的MBA教育項目。
學員感言
在第十七屆“尖烽時刻”全國商業(yè)模擬大賽中榮獲一等獎,標志著我們團隊歷經近半年的努力迎來了這一榮耀時刻。感謝MBA學院提供的平臺及老師們耐心的指導,使我們在知識與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。
比賽從初賽到復賽再到全國總決賽異常激烈,特別是在決策模擬、英語演講和AI金融案例方面,我們都全力以赴展現了最佳狀態(tài)。然而,競賽最大的成功不僅是一等獎,更在于贏得了對手的認可、評委的高度評價以及心底那份驕傲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與其他高校小伙伴們的相互學習和鼓勵,讓這次比賽的意義遠超獎項本身。最后,感謝Cesim CEO和評委老師們的認可和支持,我們將以此為新起點,不斷追求卓越,迎接更多挑戰(zhàn)。再次感謝所有支持和幫助過我們的人。
--2024級MBA李丹
很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參加CESIM“尖烽時刻”全國商業(yè)模擬大賽比賽的平臺和機會,從初賽到決賽的幾個月里,在丁超老師的專業(yè)指導下,我們團隊成員抓住工作八小時以外的時間,孜孜不倦,穿梭于書海,大家為了一個決策反復推演、激烈爭論、直至深夜。比賽中,我與全國各地的其他隊伍交流銀行業(yè)務知識,進行思維碰撞,得到深入啟發(fā)。決賽內容聚焦銀行案例,和我的本職工作密切相關,團隊連日的辛勤付出也派上用場,我們得以在比賽中大展拳腳,這份榮譽,是對我們團隊努力的最好褒獎。
參加此次比賽是對MBA學習效果的一次階段性檢驗,未來,我將繼續(xù)秉承重理工MBA學院產教融合理念,一如既往鉆研學習、打磨內功,用實際行動展示重理工學子的專業(yè)風采。
--2024級MBA余意
對我來說,參加“尖烽時刻”比賽,是一段難忘且珍貴的成長經歷。
我們團隊為共同目標努力,深夜討論、反復推敲,這些瞬間都成了珍貴回憶。比賽緊張又充實,我們全力以赴分析數據、制定策略。其他學校在英語演講環(huán)節(jié)和商業(yè)演示環(huán)節(jié)的精彩表現讓我大開眼界,評委在商業(yè)演示環(huán)節(jié)的犀利提問讓我緊張,但上臺時我意外地冷靜了下來,這次比賽極大地鍛煉了我的心態(tài)。
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,只要心往一處使,困難終會迎刃而解,在比賽之前很多東西都是變數,我們只有不斷優(yōu)化、練習,才能使自己比賽的時候達到比較好的狀態(tài),這段經歷將成為我未來道路上的寶貴財富,激勵我不斷前行!
--2024級MBA牟鈺涵
站在全國一等獎的領獎臺上,六個月并肩作戰(zhàn)的畫面在眼前愈發(fā)清晰。從連鎖超市的貨架優(yōu)化到外資銀行的AI合規(guī)戰(zhàn)場,這場跨越不同商業(yè)領域的淬煉,讓我們真正讀懂了"成長"二字的分量。
當第一次面對汽車貿易案例時,供應鏈管理、關稅政策等術語如同天書;設計AI合規(guī)方案時,技術框架與金融監(jiān)管的交叉更讓我們如履薄冰。記得那些擠在會議室討論攻堅案例分析的夜晚:有人伏案收集數據到屏幕發(fā)燙,有人大量收集產業(yè)政策文件閱讀,有人用馬克筆在白板上勾畫邏輯鏈條。分歧與爭論時常發(fā)生,但我們探索著適合團隊攻克的公式——將每個思路拆解為可驗證的模塊,用數據驗證,通過多輪投票校準方向。最珍貴的不是某個驚艷的方案,而是當有人陷入思維盲區(qū)時,總會有隊友遞來新的棱鏡。
這半年最深刻的領悟,是掌握了在陌生領域扎根的能力。為攻克汽車案例,我們梳理了新能源汽車十年政策脈絡;構建金融AI合規(guī)模型時,從Ai技術應用框架到行業(yè)合規(guī)準則研究。手邊堆積如山的草稿紙,電腦里改了數十遍PPT文件,記錄著從茫然到通透的蛻變軌跡。如今回望,比獎杯更珍貴的是團隊鍛造的"學習算法"——面對全新課題,我們能在72小時內構建知識骨架,從海量信息中捕捉關鍵變量。
這段旅程沒有捷徑與奇跡,有的只是把每個"不可能"揉碎重組的過程。那些為0.1%數據精度較真的深夜,那些推翻重做十次的決策模型,讓四個普通商業(yè)門外漢隊員學會讀懂商業(yè)邏輯的肌理。當知識框架在碰撞中生長,當個人短板被團隊補齊,平凡的努力終成破壁之力。這份共同錘煉的信念——相信團隊協(xié)作的溫度,相信專業(yè)深耕的厚度,相信時間累積的力度——早已融入血液,成為我們走向未來最堅實的底牌。
--2023級MBA余知謙
MBA參賽師生全國總決賽海報
MBA參賽師生與CESIM全球CEO Veijo Ky?sti(桂唯耀)先生合影